10【同體法則】:一切萬有,同一體性

【同體法則】:一切萬有,同一體性

~存在,即是秩序性的彰顯

【五大法則,都是本體大慈悲法流,同體共振的交感型式顯現】

在談「同體法則」前,我們必須瞭解,靈性宇宙的五大法則,是全然圓滿的合一,如花之自然開合。
五大法則,通通都是源頭宇宙大慈悲法流(能量流)自然的體性和彰顯,只是以不同的名詞,闡述五種顯現的特質而已。

所以靈性的宇宙,就是一個無法分割的同體性宇宙、陰陽合一的宇宙、一切唯心所現的宇宙、相應共振的宇宙,自然也是一個有序的、被因果法則所管轄的宇宙。

我們就以「陰陽法則」來舉例。
雖然「陰陽法則」以陰陽的演化,闡述本體的創化,但「陰陽法則」也不離同體的體性,因為一切萬有,同一體性,陰陽的屬性,才能遍佈一切存有之中。

同理,「陰陽法則」也無異「唯心法則」和「相應法則」。
因為心識遍一切處,覺知之心遍一切處,一切唯心造,所有的一切,都是心性的顯現,一切心識,皆依各自不同的心性屬性,創造、相應了各自的樣貌,也創造、相應了各自的外境外相。而一切心識、生命的核心能量,也都不離陰陽能量的層層含攝交感、共振與動態平衡的有序和諧。
如此,「因果法則」的屬性,自然彰顯在遍佈一切的「陰陽法則」之中了。

因果法則,就是原因(cause)與結果(effect)的理法,是宇宙自然的法則。在靈性宇宙中,就如「唯心法則」和「相應法則」所呈現的:「起心動念,無不是業」,又有什麼能逃離那遍佈一切的、有序的能量大網絡,能逃離絲毫不爽、公平正義的宇宙「因果法則」呢?

「因果法則」的奧義,即是建立在「共時性」的基礎上,因為我們所處的宇宙,就是一個無時不在相應共振的「共時性的宇宙」,共時性原理就彰顯了「相應法則」所顯示的,天人相應、感應,和天人合一的必然性。就是基於這個奧祕的共時性原理,所以「因果法則」可以無遠弗屆和絲毫不爽。

所以因果律的終極意涵,就是同體性的彰顯。因為在靈性的宇宙中,所謂的「自他」,都是同體,每一個「外在的他」,在本質上,都是「內在的自己」,以是之故,所有對他人所做的一切,最終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來。
所以因果律的終極意涵在於,讓每一個在演化過程中的覺醒個體,都能在因果法則的管轄下,展現自由意志「自體負責」的積極意義。

簡言之,靈性宇宙的五大法則,就是源頭宇宙大慈悲法流(能量流),同體性的、合一的、有序的、遍及一切的共振、感應、相應的交感型式而已,只是以五種性質顯現出來。
以是之故,靈性宇宙的五大法則,全然圓滿合一,如花之自然開合。
宇宙時空中,就是遍佈充滿著這股無所不在的大慈悲法流,因此整體宇宙才得以有序的存在,也才能生生不息的演化。

現在讓我們回到「同體法則」的主體來表述。
所謂同體,即是「同一體性」,無法分割、無法分別。就好像在我們的身體中,每一個器官、組織,甚至是細胞、分子、原子,都被同一個身體,同體的連結在一起了,是一樣的道理。
所以「同體法則」,就如其名,彰顯出「同體」這個極其重要的體性。

【因為同體,可以千百億化身,無處不顯化】

也因為在靈性的宇宙中,一切同一體性,所以靈性就有最深層、最本質的連結了。就如諸佛菩薩展現那令人讚歎、動容的「同體大悲」,是什麼因素、性質,才能成就圓滿那無窮無盡、無處不顯現的慈悲大愛呢?就在於「同體」。

因為「同體」,所以遍在、無分別、無法分割。
因為同體,所以可以化身無限,千百億化身,無處不顯化,無處不應化。
也因為同體,宇宙大慈悲法流,遍一切處,同感共振。

【一切萬有,同一體性】

「同體法則」,是「本體法則」同體性的彰顯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:
「本體所具備的特質,在一切存在之中呈現,一切存在所具有的特質,都包含於本體呈現的特質之中。」

由於「同體法則」,每一個個體,不只與本體同一體性,各個層級的大大小小個體,也皆同一體性。所以「同體法則」的要義,就在「同體」性的呈現,一切萬有,同一體性。

我們可以簡潔的來歸納「同體法則」:
一切萬有,同一體性,所以可以回歸本體。

一切萬有,同一體性,所以具有同質性。

一切萬有,同一體性,所以無法分割。

一切萬有,同一體性,所以具有一致性。

瞭解了「同體法則」的核心體性後,以下,我們主要將針對「同體法則」所呈現出的,那令人驚歎、奧祕的、無所不在的,小中見大、大中見小,遍佈一切的「全息」性質來論說。

【天上一顆星,地上一個人】

小時後,很多人都曾有這樣美好的回憶,當在夜深人靜,仰望星空時,耳邊總會迴盪著傳來,那自古以來的傳說:「天上一顆星,地上一個人。」然後幼小童真的心靈,總充滿期盼嚮往的,開始尋找那顆屬於自己的星星。

(*圖01)

天地之間,永遠充滿著無窮的奧祕,人與星星,在尺度上雖然如此巨大的差別著,但放在不同的尺度,相同的結構上來看,卻又是如此不可思議的相像。

天上的一顆星,代表著地上的一個人,地上的一個人,對應著天上的一顆星。這似真實又夢幻的宣說,不管如何奇異,多少總會引起人們心靈中一直存在的,想探索奧祕的一絲悸動。

星星的「大」,和人的「小」,就在追尋真理的悸動中,神奇的相遇了。
在天地間,「大」和「小」間,總似乎隱藏著某種奧祕,等待人們去探索和發現。

【在一粒沙中看到全世界】

英國詩人「威廉 布萊克」 (William Blake 1757-1827),在他的詩集《純真之歌》裡,有一首名詩「純真的預兆」(Auguries of Innocence),前面的四句,是這樣描述的:

在一粒沙中看到全世界

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 

在一朵野花中見到天堂

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

將無限握在掌中

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 

見永恆於一時

And eternity in an hour

世界、天堂、無限和永恆的意象,都是我們的嚮往之所。
這首詩的深意,就如同其詩意之美,在無數的人心中激盪迴旋著,喚起了我們心中那欲探索奧祕的幽微嚮往和悸動,於是人們將詩句拓展的更深遠了:

一沙一世界 

一花一天堂

掌中握無限 

剎那即永恆 

如果願意,我們也可以這樣來描述:

在一個原子中,隱藏著全宇宙

在最微小美好的悸動中,閃爍著天堂的光芒

在細胞的變異生死中,永恆就在裡面

在DNA不斷的迴旋中,無限不曾遠離

【大小含括,無窮無盡】

從小可以看大,在小之中,還有更小的存在。
從大可以看小,在大之外,還有更大的存在。
大大小小,小小大大,無窮無盡的延伸重複著。

《華嚴經》將這種無窮無盡,大大小小,一層層互相含括的狀況,描寫的最為透徹。
「一一微塵中,各現無邊剎海,剎海之中,復有微塵;彼諸微塵內,復有剎海,如是重重,不可窮盡。」

所以,小就是大,小中還有層層無盡的小。
大就是小,大外還有層層無盡的大。即使在最微小和最龐大之中,都是無盡、永恆和完整的。

在小中見大,在大中現小,這種大和小,「整體」和「部分」之間的含括鏡射關係,「部分」具有「整體」的性質,就是現代科學所發現的碎形幾何的特徵,也是經典的「全息」、「全像」(Holograph)和「全像投影」(Holographic projection)的現象。

【碎形的全息性】

《華嚴經》所描述的那種層層含括,重重無盡的狀態,尺度一層一層縮小或放大,循環重現的對稱性,就是碎形(fractal 分形)幾何的一種典型的特性,也就是「自我相似性」(self-similarity),「自我相似性」就是以某種固定的方式,在層級上放大或縮小,一再層層重複出現的形式。

曼德博集合 Mandelbrot set(*圖02)
1:10
1:100
1:1000
1:10,000 (一萬倍)
1:100,000,000 (一億倍)
1:1,000,000,000 (十億倍)
1:10,000,000,000 (百億倍)
1:100,000,000,000 (一千億倍)
1:1,000,000,000,000 (一兆倍)
1:10,000,000,000,000 (十兆倍)
1:100,000,000,000,000 (百兆倍)

所以碎形幾何,也是全息性的再現,任何微小的局部層級,都含有全體的特質。碎形的「自我相似性」,橫跨所有尺度的串聯,具備對稱性,而這種對稱性,並不是左右或上下的對稱,而是大小尺度層級之間的對稱。

人們會驚訝的發現,整個宇宙的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之間,具有着「自我相似性」的特質,例如,電子繞原子核的運轉模式,就類似於行星繞恆星運轉的模式,也類同於恆星繞銀河系運轉的模式。而如果人是一個小宇宙的話,那麽,電子和人的比例大小,就約等於我們的太陽和整個已知宇宙的比例。

【宇宙之網與腦神經網絡的驚人相似性】

卡爾·薩根曾經說過:
科學不僅與靈性相容,也是靈性的深刻來源。當我們在浩瀚的光年和流逝的歲月中,認清了自己的定位時,當我們領悟到生活的複雜性、美麗和微妙時,那種翱翔飛躍的感覺,那種欣喜若狂和謙卑的結合,肯定是靈性的。」 ——卡爾·薩根《The Demon-Haunted World》。

在前面章節,我們描述過,整個宇宙所有的星系,都被籠罩連結在由暗物質纖維狀結構所構成的「宇宙之網」中。「宇宙之網」是大宇宙底層的能量結構,「宇宙之網」就像個無窮複雜的超級神經大網絡,將所有看似分離的星球,星系,星團,超星團,全都聯繫在一起了。
那麼依據「同體法則」的全息性,這個大宇宙的超級網絡,將相應於人體小宇宙的何處呢?

就如薩根所描述的一樣,多年以來,當人們初次看到「宇宙之網」和「腦神經網絡」的各種對比圖,發現兩者那種巨大的比例落差,竟有着驚人的相似性時,在不可思議的驚嘆中,往往啟發出他們對探索真理的莫大渴望,更深層的是,內在靈性飛躍悸動着:小小的人和巨大的宇宙,究竟存在着什麼樣的關聯呢?

由暗物質纖維狀結構組成的宇宙之網,圖示為BOSS Great Wall(*圖03)
神經元細胞,有樹突與軸突結構,包圍神經元的是膠質細胞(*圖04)

天體物理學家佛朗哥·瓦扎(Franco Vazza),和神經外科醫生亞伯特·費勒提(Alberto Feletti),經過多年的研究分析,發現宇宙之網的結構,確實與人體腦中的神經網絡,有着極其驚人的相似性。

佛朗哥·瓦扎 等人,在2019所做的研究(*圖05)

2020年 11月6日,他們於《物理學前沿》(Frontiers in Physics)期刊上,發表了一篇名為「神經元網絡與宇宙之網的定量比較」(The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euronal Network and the Cosmic Web)的分析論文。

他們發現,自然界中兩個最複雜的系統,人腦的神經網絡和宇宙大網絡,彼此之間雖然大小層級相差了十的二十七方,但當他們將人類腦皮質切片,以不同倍率放大,與模擬出的宇宙之網進行互相對比,用定量的方法探索兩個系統的結構、形態、網絡特性和記憶容量,進行同質性分析。驚人地發現,在兩個大小層級差異如此巨大的系統中,物質密度的波動的相對分佈,卻極其相似。(底下圖,上圖藍線,疊加到密度對比圖中)

放大了40倍的腦切片神經網絡與宇宙網絡的對比圖(*圖06)

所以他們總結道,分析所揭示的驚人的相似程度,似乎表明了,這兩個複雜系統的自組織(self-organization),很可能是由「相似的網絡動力學原理」(similar principles of network dynamics)所塑造的,儘管它們的規模和過程截然的不同。

顯然,我們的宇宙,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奧祕的存在,而人的存在也是,所以有人猜測,人類大腦和宇宙之間的關係,遠比看上去更為複雜,或許宇宙本身可能就是一個巨大的神經網絡

碎形的「自我相似性」,往往令人們驚艷和驚歎,在那種對稱性重複又重複之中,具有一種深邃的美感,美感中有真相的揭露,彷彿宇宙的某種奧祕被掀開了一個小角落,稍稍為我們揭露了同體法則所顯示的,那無論大小、不可思議驚人的全息一致性。

而經典的全像投影,就像為人類打開了一扇意義深遠,通往宇宙實相的窗子,得以讓我們能稍窺宇宙之間那隱藏的奧祕。

【全像投影】

全像(Holograph)的原理,就在於利用兩個光波交叉之間所造成的干涉現象來完成。就像我們如果將一個小石子,丟入一個平靜無波的池子,就會發現,形成一個同心圓的波形,以漣漪的方式向四周散了開去,這時如果你在不遠處,又丟入一個石子,就會看到兩個同心圓的波形,向外伸展開來,然後互相交叉,就形成了一個全新的互相干涉的波形。

(*圖07)

所有的光波都可造成干涉現象,但因為雷射光是一種非常純淨完整之光波,就好像可以在平靜無波的水面,創造出非常完美的干涉波形一樣。

所以全像投影也可稱為雷射投影,就是將一束雷射光,以分光鏡分為兩股光束,第一股雷射光束,照射到欲投影的物體(例如一個地球模型),然後再反射到軟片上。第二股雷射光束,直接反射到軟片上,於是在底片上,兩股光束彼此互相交會,產生干涉波形記錄於軟片上,這個干涉波形,看起來就像是兩個石子投入池中,同心圓之波形交會干擾的瞬間,被凍結記錄於軟片上的圖像。

全像投影原理

這時,當我們用一束雷射光照射這張軟片時,被投影的物體,就會以三維的立體影像,非常逼眞的現在空中。我們可以從任何一個方向和角度來觀察它,但當試著用手觸摸時,才會發現,其實只是一個虛幻的影像。

(*圖08)

全像軟片的奇妙之處在於,如果你將一張全像軟片,一切為二,然後再用雷射光投射,還是可以呈現完整物體的顯像,只是沒有原來的那麽清晰。如果你接著再將軟片,二分四,四分八分的一直細分下去,每一小片的軟片,依舊可以顯現出完整的物體影像,只是隨著軟片的不斷細分,顯現的物體影像,會變得越來越模糊而已,儘管如此,每一小片的軟片,還是都包含了原來所記錄物體之完整影像,這就是全像投影的奇妙之處。

全像軟片還有一個奇妙之處,在於它具有極強大的資訊儲存能力。因為只要稍稍改變雷射光束投射在軟片的角度,就可以在同一軟片上,儲存記錄許許多多不同的影像,而只要在顯影時,雷射光以當時相同的角度投射,就可正確的取得原來所記錄的影像。

【全息的記憶和視覺】

神經學家卡爾.普立布瑞姆(Karl Pribram),就從全像投影得到了重大的啓發。

從全像原理,普立布瑞姆體悟到,我們腦神經細胞的每個神經元,都有像樹枝般的突觸分支,連接到相鄰的神經元,當神經信息以電位脈衝的形式到達分支末端時,就會向外放射,這個放射原理,就像池塘中的水波擴散一樣,無數相鄰神經原的電位波動,彼此互相交叉干涉,形成「全像」圖。於是普立布瑞姆體會到,這些神經元的放射波動,所形成如萬花筒般無盡的干涉波形,可能就是腦如何記錄全像的原理。

普立布瑞姆感嘆道,原來腦細胞的全像原理一直就存在了,只是我們沒有智慧來體會它的原理。

長久以來,腦神經學家都認為,腦的記憶是有區域性的,被存放於腦中的特定部位。
普立布瑞姆的全息記憶論,被其他的科學家,在對老鼠和蠑螈的反覆腦部實驗中,得到了證實。同樣的,科學家也發現,從動物的實驗中,發現似乎腦的視覺功能,也和記憶一樣,呈現了全息的性質。

這種視覺的全息功能,可以解釋近代以來,一些所謂非主流的「邊緣」科學家,對某些天生的盲人,似乎可以看見外在的事物,或是對於特異功能人士的研究,尤其是那些純真的孩童,不可思議的能夠以耳朵或手指來識字一樣,都顯示了視覺的全息性。

【全息的六識】

全像投影的巨大啓發,仍然推動著不同領域的科學家,繼續不停的探索著實相的原理。

不只是記憶和視覺是「全息」的,我們的五種感官功能: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,也全都是「全息」的,甚且「意識」也是。也就是,我們的「六根」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觸發「六塵」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所引起的「六識」: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,意識,全都是「全息」的,既然「六識」是全息的,就意味可以互通,因為「識」遍一切處。

(*圖09)

因為所有的「識」覺,最後都歸元於「心」意識,而「心」意識本身就是一種「全息」的顯相,因為「心」意識本身,就是「宇宙心識」遍一切處的「全息」投影,所以「識」也遍一切處。

【全息的宇宙】

物理學家大衛玻姆(David, Bohm),也從全像投影得到了重大的啓發。現代最宏觀的全息理論,就是由物理學家大衛玻姆(David Bohm)所提出的全息宇宙論。

玻姆認為,我們的整個宇宙,就是一個全息的宇宙。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,每一部分之間,都是緊密關聯的,任何一個部分都包含了整體的信息。玻姆認為,我們的宇宙遵循著一種全像式的原則在運作,整個宇宙本身,可以說,就是一個巨大流動的全像。

1980年代,玻姆發表了他觀念的精髓「整體性及隱含的秩序性」(Wholeness and the Implicate Order)一書。

【被隱藏的秩序】

玻姆認為,許多我們認為無秩序的東西,並非無秩序,而是已經到達一種「無限高層」的秩序,因而使我們認為它們是「隨機」而「無秩序」的。

我們日常生活所在的「現實世界」,實際上是一種「假像」,因為其下隱藏著更深一層的實相秩序,它是一個巨大更原始階層的世界,它在我們所在的物質世界產生生命及各種現象之方法,就與全像軟片產生全像的方式一樣,沒有任何的差別。

玻姆將這個更深一層的實相世界,稱為隱含秩序層(implicate order),而我們表象生存的這一階層,則稱作顯明秩序層(explicate order)。宇宙中所有物體所呈現的表象,不過只是這兩個秩序間,不斷的隱藏及揭露的結果。

(*圖10)

玻姆認為,宇宙整體實相,是全動像式(holomovement)。這個更深一層的全動像式的秩序,解釋了,不同於日常世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有特定的位置,在次原子階層,即潛伏在量子運作的隱含秩序層,所謂「位置」或空間是不存在的,「距離」也變得沒有意義,因為在隱含秩序層,空間中的每一點都與其他點相同,這個特性即是「無位置性」或「非局域性」(nonlocality)。

【萬物皆為一體】

玻姆將宇宙萬物,皆視為隱藏秩序的全像投影,他認為將宇宙視為是各種元件的分離與組合,是無意義的,就像噴泉噴出的各種大小水柱,與噴泉是完全不可分的。不論微觀的次原子粒子或宏觀的宇宙萬物,就像整塊地毯圖譜上不同的圖樣,都屬於一個不可分的整體。

玻姆認為,不只空間與時間是不可分的一個「時空連續體」(Space-time Continuum) ,就如愛因斯坦所宣説的。其實整個字宙萬物,也皆為一個連續體。從外觀看起來,每一件東西似乎是分離的,然而每一件東西,也都是另一件東西的延伸,如果到了最高階的「無限高層」,連所謂的隱含秩序與顯明秩序的界限,也不再存在了。

而那個整體性的全像「隱含秩序層」,就像一個不可見的無限體,伸展它無數的肢體,投射形成了無數物體的顯相,基本粒子、原子、分子、物體、海洋及宇宙中閃亮的星雲。每一件物相,擁有自己的特性,但仍是整體的一部分。

對於所謂的「觀察者效應」,玻姆反對基本粒子在未被觀察時不存在的理論,因為既然所有的東西都只是全動像的表相,從某一方面來說,觀察者也是被觀察者。觀察者也包括了測量的儀器、實驗的結果、實驗室及實驗室外的一切。事實上,玻姆認為,意識是物質的一種精微狀態,兩者間的關係,並不直接存在於我們生活的這一階層,而是存在於更深的隱含秩序層。意識以許多不同層次的方式顯示於物質上,所以基本粒子也顯現出某種心智的傾向。

所以玻姆認為,將宇宙分割為生物及無生物是沒有意義的,所謂動與不動的東西,也是同樣不可分的,因為生命的原理,就藏在宇宙整體的隱含秩序層之中,就連被視為最不動、無生命的石頭,從某一種角度來看,也都是活生生的。生命與智慧,就存在於萬物之中,所謂物質、能量、時間、空間和所構成的表相萬物,都同是整體隱含秩序層的不同顯相而已。

玻姆總結,認為意識、生命與心智存在於萬物之中,而所有這一切,都是整體隱含秩序層的顯相。

這個結論,具有驚人的含意。
也就是說,如果確實如玻姆的「全息宇宙論」所宣稱的,整個宇宙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全息動態大全像,而每一碎片,儘管再微小的碎片,也都包含了整體的訊息。那麽,在每一個微觀的物質、能量中、在每一個時間與空間的微小碎片中,也同樣含藏著宏觀巨大的訊息與圖像。

所以,每一片飄動的雲、每一個落下的雨滴、每一片風裡抖動的葉片、每一個振動的細胞裡、每一個微塵中的微塵……甚且,時空中的每一聲嘆息,也都完整的隱藏著宇宙實相的奧祕。

所以,我們可以這樣來描述:
就在一個原子中,隱藏著全宇宙
就在最微小美好的悸動中,閃爍天堂的光芒
就在細胞的變異生死中,永恆就在裡面
就在DNA不斷的迴旋中,無限不曾遠離

【如其上如其下】

在究竟實相的真理前,追求真理的步伐,永不停止,也永無止境。

真理實相的全息性,遠比人們所瞭解的,更為深邃和寬闊,所以要真正趨近瞭解「全息」的原理,我們還是要回到太初的源頭。就如同古老的鍊金術智慧諺語所說的:「如其上如其下,如其下如其上」(as above, so below)。

所謂的「上」,就是層層而「上」,最高的「上」,就是源頭本體,所謂的「下」,就是層層而「下」的一切萬有。這種「上」和「下」的連結,使得一切萬有,無法分割,具有結構的一致性。

古老的鍊金術宣稱,運用一致性法則,就能夠讓我們了解,許多我們原本所不知道的事情。所以一致性法則宣稱,能夠讓人從 「知 」的範疇,跳躍進入「未知」的領域,就如同,只要透徹研究瞭解了基本的單細胞生物後,就能進而了解偉大天使長的祕密。不管是在物質、心靈與精神世界的層面之中,一致法則是普遍適用、普遍存在的,因為它是一項宇宙性的法則。

古老鍊金術所宣稱的一致性法則,當然不只是一種「全息」理論而已,因為它更深邃和寬闊的顯示了實相的義理,就是一種從「上」而「下」的源頭秩序性的彰顯。

【從「太一」擴散的無限漣漪】

西元三世紀的哲學家,神祕主義者,普羅提諾(Plotinus, 205~270),把終極本體,稱為「太一」(One)。

普羅提諾認為,所有一切存在,都是從「太一」本體的源頭,向外輻射而出的產物,「太一」就像個圓心,蘊含了無限可能的圓,就像無限的漣漪一樣,向外擴散產生漣漪效應,所有的一切,就這樣,因「太一」而存在。

(*圖11)

「太一」就是那個最上之「上」,「太一」的創造性能量,創造且挹注了在「下」的一切萬有。所以,這種至上源頭和其下的關係,自然彰顯出那不證自明的,同一體性的同質性、不可分割性和一致性。

所以宇宙間一切萬有,因「同體」性,都是相應的連結體,因「同體」性,在「上」和「下」的無數層級中,自然形成了一種有秩序的規律性。這種同體法則的連結相應關係,是大道至簡的宇宙奧義,是源頭創生的秩序性的彰顯。

【神聖秩序】

史威登堡用了一個很好的名詞,來描述從「太一」的流出和創造效應:「神聖秩序」。

如前所述,「神聖秩序」(Divine order),就是「唯有靈性層次的靈流(spiritual influx),才能流入自然界,但自然界的,卻不能注入靈性世界」。就像一條河流,不管有多少支流,所有的河水,都是由源頭的源水所供給的,從本源來說,源頭的源水灌注著下流的河水,而下流的河水,卻無法返回灌注源頭的源水。

所以,在「上」的源頭河水的性質,當然就形塑了「下」流河水的性質和結構。以現代的語言來說,就是在「上」的源頭基因或是能量振動的形態,決定了以「下」的基因和能量的性質和結構。

由於「神聖秩序」,是源頭由上而下的秩序性彰顯,所以整個宇宙,是先有了精神次元(精神界)的存在,然後才有物質界和自然界的存在。所以我們的宇宙,本質上就是一個「有序的宇宙」,不只在時空次元的大和小的性質上、結構上,更在心性上、靈性上,都呈現著奧祕的相應、連結和對照關係

【陰陽之舞的螺旋顯相】

就像宇宙間,那奧妙的「陰陽之舞」的律動,是天地心的律動,是宇宙本體的呼吸,不停止的律動,就開演出生生不息的動態演化。陰陽兩大能的「螺旋之舞」,是有序的律動,循環往復,是「隱含的秩序層」,揭露了時空質能的顯相。

這奧祕奧妙的全頻、全息的大能,以各種形式的物理性能量、精神性和心靈性能量,遍佈於宇宙時空之中,也形成了各種不同層級等級大小結構的運旋狀態。

所以從星團、銀河系的運旋,到黑洞、白洞的運旋,到太陽系、行星的運旋,到颶風、龍捲風、漩渦的運旋,到向日葵、玫瑰花、蕨類嫩牙的螺旋捲曲,以至各種螺旋的顯相,人體頭頂髮際的螺旋,以及人體內基因的雙螺旋結構,乃至各種形式層級的氣場、能量場,也無一不在彰顯全息螺旋之舞的律動。

(*圖12)
【人體是個全息的小宇宙】

從全息的觀點來看,天地是個大宇宙,人體是個小宇宙,如果我們從宇宙次元的結構來對比,人體不管在物質或精神層次,都是不折不扣、典型「神聖秩序」的彰顯。

人體的層次,不離身心靈的組成,從身體的層級來看,下半身可以代表物質的層級,胸部可以代表心性或精神的層級,而頭部屬於靈性的層級。

但如果從更宏觀的時空次元來看,又顯現出另一種全息關係的對照。
就像佛教的宇宙觀所說的,整個宇宙次元,分成「三界」,三個大分的時空層級:欲界、色界和無色界。

欲界是底下的次元,包括物質世界,以及和物質世界重疊的靈界,就屬於被各種不同欲望支配的次元,欲界的層級,就對比於我們俗世的肉體,以及被身體欲望支配的濁重精神狀態。
色界是居於中間的次元,不同於物質世界和較低靈界的濁重,色界超越了欲望的支配,雖然仍有形象的存在,但顯現出和心性高度的關聯性,所以色界的層級,就對比於我們較清明的心性狀態。
無色界是三界最高的層級,超越了各種形式欲望的支配,也超越了依存形象的束縛,屬於純精神性的存在,但尚未臻於至純,所以無色界層級,就對比於我們心性中高級的靈性狀態。

【整個天堂和心靈全息相應】

就像古老鍊金術所所揭示的,一切萬有都無法分割,從「上」而「下」的相應連結,一切層級都具有結構的一致性,這種深邃且廣闊的全息顯示,是人類有限的知覺所無法深透的。

就像史威登堡所說的:「靈界的真相,不是學問或知識,而是關於永恆生命的重大課題。」所以,史威登堡來回於靈界和人間27年。在《天堂與地獄》中,史威登堡為我們揭露了,那單靠人類外在的科學儀器和想像,所無法探索的奧祕。

對古人而言,與「上」天所相應的實相真理,是一切知識的基礎,古人由此增長了智慧。史威登堡説,自然界的一切,反映了靈界的一切,整個自然界,包括其中一切的細節,都和靈界相應。

為什麽呢?因為在靈界形成後,接著才有自然界的存在,所以自然界和靈界產生了相應連結關係,而兩者都源自於「上」界,一旦脫離源頭的關係,所有一切就會完全毀滅,無法存在。

史威登堡為我們揭露了驚人的全息性,史威登堡説「天堂反應出一個完美聖人的形象,因此天堂就像人一樣,分成許多身體部位,各部位名稱,也與人體器官相似。」所以整個天堂的結構,就和作為小宇宙的人體全息相應。
「天界的群體,就宛若人體各個器官部位和系統組織。位在天界頭部的群體,會和人的頭部相應,胸部的群體會和人的胸部相應,我們就因這樣的相應現象的而存在。」

史威登堡也揭露了,類似碎形的全息再現性,史威登堡說,「天堂中,每個社群,皆是一個完整天堂的縮影。」更進一步的,史威登堡將「非局域性」的天堂,和心性完美的結合,整個天堂的結構,都全息相應於心靈的層級:
「天堂並不在天使外圍,而是在天使的內心,天使的內在層級,反映著天堂的結構。」

【有序的宇宙】

「神聖秩序」的本質,就是源頭「智慧之愛」的呈現,也是宇宙心律動的顯相,沒有「神聖秩序」的創化,一切萬有,將即刻崩毀,無法維繫和存在。由於「神聖秩序」的緣故,所以整體宇宙,就呈現為一個「有序的宇宙」,並且,依賴「統整性」的力量與法則在主導,以讓整個宇宙得以有序的運作。

整體宇宙,就是依照從「上」而「下」的「神聖秩序」,大道至簡的法則,自我完成和構建,這種全息性的一致性法則,就這樣存在於各種大小不同層級的系統中,周而復始,運作不息。

沒有了秩序性,一切將無法得以存在。所以我們可以說,「存在,即是秩序性的彰顯」。所有存在的形式,都呈現出有序的結構,而結構的維繫,也在於有序性。

【存在,即是秩序性的彰顯】

不管是宏觀天體的運行,或是微觀的原子結構,莫不皆呈現出有序的結構。

從生物學上來說,失序的混亂,即是代表生命結構的衰敗和死亡,每一層級生命的結構,都是井然有序的運作,所謂的隨機或混沌,只是一種幻覺,因為我們所認為的,沒有秩序的混沌現象,在更大的層級來看,也呈現出某種規則性和秩序性。

就像一陣風起,揚起地上的灰塵漩渦,或是一滴墨水滴入水中,所呈現的擴散現象,或是一隻蝴蝶的拍翅,所引起的擾動,看起來全都是一種沒有規律的混沌狀態,但所有的運動,都遵循著自身層級的規律性在運作,也被更大層級的運動規律性所規範,區域性的灰塵、漩渦或墨水在水中的擴散,或蝴蝶拍翅引起的空氣擾動,甚或是颶風的狂亂運旋,從地球或更大範圍的秩序性層級來看,也只不過是一時「亂中有序」的規律性平衡而已。

【熵理論,立基於「系統」的存在】

一般常用「熵」(entropy)值,來計算一個系統中的失序現象,熵值愈大,愈混亂失序,混亂的程度就愈大。

就像一個房間,如果沒人來「作工」整理的話,隨著時間日增,就會愈來愈凌亂失序,直到有一天,失序性的混亂,淹沒了整個房間的樣貌。

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,在一個孤立系統中,熵值恆增。當一個系統不受外部干擾時,能量消耗,會自然的往失序混亂最大的狀態進行,直到能量耗盡,無法作工,達到最穩定的狀態,也即是「死寂」為止。因此有人據此推測,我們的宇宙,最後的命運,不可避免的,將走向毀滅和死亡。當然,在一個「孤立系統」中,熵值恆增,失序和混亂,解釋了「異滅」的必然性。

但這裡面存在一個弔詭和悖論,也就是,「孤立」和「系統」缺一不可。

熵理論,是立基於一個「系統」的存在,一個「系統」得以存在,是由於有序結構的存在,然而熵理論卻立基於「系統」的存在,也就是,系統的失序性混亂,是立基於有序系統的存在。所以熵理論並無法解釋「生」或創造的過程,也就是無法解釋有序系統為何存在,熵理論最多只能適用於「已存在的系統」,解釋某種從「住」到「異滅」的過程。

【宇宙,並不是一個孤立系統】

就像人體、地球、太陽系、銀河系的存在,全不是孤立系統一樣,我們所存在的宇宙,也不是一個孤立系統。如果宇宙是一個孤立系統的話,就無法解釋宇宙的創生,生命的存在和演化現象。

我們所在的宇宙,就是一個統整性的有序宇宙,就像其它無數存在的宇宙一樣,都不是一種「孤立系統」。就像之前所論述的,我們所存在的宇宙,看似一個孤立的、從空無之中化現的「時空泡泡」,但卻有着源源不絕的真光能量,從源頭本體,源源不絕的灌注和維繫。

所以從嚴格的定義來說,源頭本體才算是一個唯一的獨立系統,而這個獨立系統,無始無終、不生不滅、不增不減,永恆的存在,是最終極的奧祕與奧妙。

【逆熵的生命演化】

所有的存在,都是秩序性的彰顯,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序的呈現,物質也是,從夸克、電子、原子和分子,一切都是有序的存在。因為微觀有序的存在,才得以有宏觀有序的存在,所以,存在即是秩序性的彰顯

生命的存在源起,就是一個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,也是一個逆熵的過程。也只有有序系統的存在,生命才得以形成和發展。

如果我們瞭解有機體的形成過程,所呈現出美妙的規律和秩序,就會讚歎生命的秩序之美, 就像「薛丁格」所說的:「有機體似乎天生具有一種能力, 可以源源不斷地, 將『秩序之流』 會聚, 從而避免衰變到原子混沌的狀態。」《What is Life?》

愈複雜的生命組成,有序性就愈高,蛋白質是地球生物體的必要組成成份,而其中的染色體,是迄今所知,有序程度最高,最井然有序的原子集合體,於是生命(生物),就從最讓人驚奇的、最井然有序的、最高度有序協調的系統中誕生了。

蛋白質三維結構的三種顯示方式(*圖13)
染色體結構圖(*圖14)

從有序性中產生有序性,似乎是自然的秉性,但從無序性中產生有序性,才是認識生命的真正線索。因為,從無序性(混沌)中,能奇蹟似地演化到有序性的關鍵,就是意識的存在和參與。

【因為意識,有序性才能存在】

我們的意識,或是人類「覺性」的顯現,就是一種奧祕的存在,而這種奧祕,正是有序性能夠存在的關鍵。

因為宇宙心識就是一種奧祕的無上心智或無上覺性,而從源頭真理之光所流淌的「靈性之流」(spiritual influx),就是源頭的意識之流,這種「智慧之愛」的宇宙創化,以無所不在的統整性力量,讓宇宙成為一個有序體,從精神次元(精神界)的形成,依次才有物質界的存在,也讓生命以各種意識的形態,遍佈於宇宙之中。

當然,我們也可以說,陰陽大能的二分,就是最初秩序性的呈現。

【天人本合一】

所有生命,都在往「有序性」回歸,都在往更高度精神有序性的演化發展前進,也即是,都具有往源頭回歸的內在傾向、動力與潛力。

一切萬有,因為同一體性,所以可以回歸本體,這是同體法則的根本法則,所以一切萬物,都可以回歸本體的懷抱,因為那凡是能夠回復的,都是本來俱足的。

作為萬物中高等靈性的人類,所展現出的精神心智,不管是精神作用或認知作用、情感作用,都呈現出高度有序的協作狀態,這正是源頭的真理智慧之光,在人類身上的全息呈現。

人類靈魂體核心的自性光明,和遍佈法界性的光明,無二無別。
人人所具有的本質覺性,也無絲毫異於「無上覺性」的體性。

人在天地中,「人」和「天」不曾分離,人是天的全息縮影。
人和天本來就合一,所謂分離也只是個幻相,只是覺性回歸合一的遲早與程度之分而已。

而人在天地中,因同體性,和一切萬有之間,也是同體無法分割的。
所以,人人如果能夠體會同體性的實相原理和重大意義,在一切和人、和萬物的互動中,都能夠同體如己的對待,而就在這種深度的同體共感中,人就會有一種因「同體」而產生的充實感,也就在這種深層的充實感中,人就能真實感受到,也能尋找到,所謂自身的「存在意義」了。

當人依著同體的秉性,依著同體法則在人身上,彰顯出的深遠意義,覺醒的朝著無限高層的秩序回歸,這時覺性就具有了絕對的自由,因而得以在秩序性中,超越一切秩序性,直至最終與本體源頭合一,參與秩序性的開創大化,體現「天人合一」的最高境界。


*圖01,圖片來源/Shutterstock, Inc 授權圖片
*圖02,圖片來源/By Wolfgang Beyer , en.wikipedia.org/wiki/Mandelbrot_set
*圖03,圖片來源/By Volker Springel - commons.wikimedia.org
*圖04,圖片來源/By Panzer VI-II ,commons.wikimedia.org/w/index.php?curid=64127501
*圖05,圖片來源/By Vazza et al. & Dr. E. Zunarelli,2019, University of Bologna 
*圖06,圖片來源/www.frontiersin.org/articles/10.3389/fphy.2020.525731/full
*圖07,圖片來源/Shutterstock, Inc 授權圖片
*圖08,圖片來源/Shutterstock, Inc 授權圖片
*圖09,圖片來源/Shutterstock, Inc 授權圖片
*圖10,圖片來源/By Garik Barseghyan from Pixabay 
*圖11,圖片來源/Shutterstock, Inc 授權圖片
*圖12,圖片來源/From Pixabay 
*圖13,圖片來源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8%9B%8B%E7%99%BD%E8%B4%A8%E7%BB%93%E6%9E%84
*圖14,圖片來源/zh.wikipedia.org/wiki/File:Chromosome_zh-tw.svg

發表留言